今年5月发布的《揭秘乾隆皇帝一生最爱的瓷器》短视频,网上反响热烈。后续跟进深入研究,又有了更多新发现。
上一《揭秘乾隆皇帝一生最爱的瓷器》短视频,首次揭秘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乾隆皇帝一生,是活在永琏太子的世界里和乾隆皇帝一生最爱的瓷器。重新梳理和查阅文献,整合了新发现,现将新发现首次公布。
在上一《揭秘乾隆皇帝一生最爱的瓷器》短视频,其中,列举出北京故宫现保存共5幅乾隆皇帝过大年初一《岁朝行乐图》(统称)和故宫佚名绘《弘历观荷抚琴图轴》、故宫佚名绘《弘历观月图轴》共7幅故宫乾隆绘画图中出现永琏太子像,并以第2幅大年初一《岁朝行乐图》乾隆3 年1738年的《郎世宁等乾隆雪景行乐图轴》为最。由于上一视频只注重研究图中画,忽视了5幅绘画的尺寸,等回到查看每幅绘画尺寸,震惊的发现,此幅还是故宫所有乾隆画像中体量最巨大幅,尺寸高达近5米,宽近4米,几乎是现在两层楼高,远远超越了已知所有乾隆像尺寸,不愧为故宫5幅乾隆皇帝过大年初一《岁朝行乐图》(统称)之首,之最,堪称乾隆画像巨无霸。如此巨大体量画作,以至于今天故宫都无法把此幅完整展示出来,足见乾隆皇帝对此图的珍爱程度达到极致。再回到这幅图中柱子上的最奢华洒金地春联,上次并没有研读春联内容,回头发现此对乃是乾隆皇帝最爱的著名《紫气东来》春联,右柱联为:五色云中春正丽,左柱联为:万年枝上日初长。《紫气东来》春联和着紫色服的永琏太子完美的融入与映衬,其应景寓意不言而喻。在第3幅大年初一《岁朝行乐图》继续张贴沿用了这幅春联,此对春联为单一红地。5幅乾隆大年初一《岁朝行乐图》(统称)2幅相同《紫气东来》春联,其他3幅均无春联出现。
展开剩余87%查阅到故宫著名的《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轴》,此图故宫释文:“此图利用画中画的构图方式,表现乾隆帝弘历在清风中欣赏《扫象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情景。《扫象图》是明代深谙佛理,擅长释画的丁云鹏于“万历戊子(1588年)春日”所作,图绘神态安详的菩萨静观众人洗象的场景。”在这幅图中,又发现了乾隆皇帝身旁的醒目红衣永琏太子像,这是继发现故宫第7幅《乾隆爱琏图》的第8幅乾隆《乾隆爱琏图》。在乾隆皇帝身旁珍玩摆放了一桌面,最显眼的自然是一蓝一红满身刻一层层莲花瓣卤壶,两壶现藏台北故宫,台北故宫也因为乾隆皇帝这幅《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轴》图中出现的这对蓝红莲花瓣卤壶,而把馆藏相同的一对宣德蓝红莲花瓣卤壶,分别列入台北故宫非常重要的明宣德色釉系瓷器展示,只是台北故宫不清楚乾隆皇帝为何刻意要在画像中,身旁摆放这对宣德蓝红莲花卤壶。显然,这对宣德莲花蓝红卤壶又是乾隆皇帝安排,宣德蓝红莲花卤壶莲花寓意着永琏太子。
在整理视频期间,7月5北京故宫与中国嘉德在北京中国嘉德艺术中心隆重联合举办“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上,两幅《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轴》和《丁观鹏乾隆皇帝洗象图轴》画作同框一起展出,足见故宫和嘉德对两幅乾隆画作的重视程度。
《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轴》可以确定是思念永琏太子的乾隆皇帝把红衣永琏太子,换成护法红衣金童形象和自己绘入画中,共赏《扫象图》。画中画《扫象图》原名《明丁云鹏扫象图》,现藏台北故宫,台北故宫对《明丁云鹏扫象图》此图的释文:“本幅画白象立于盘曲纠结的老树下,大士(指菩萨)坐观二名童子手持扫帚为之清洗,诸天神、罗汉等环侍左右。人物画得非常工细,鬚眉毫髮亦丝丝入微,笔笔遒劲。一弯流水呈S形自画面蜿蜒穿流而过,白象与其它两组人物恰成三角形势, 再加上点缀的树石流水,布局疏密有致,敷色鲜艳,整幅画颇具典丽古雅的意味。禅宗主张破除一切名相的执著,称为扫相,相、象同音,画师作画大象由人用扫帚扫之,题为扫象图。”
公认史料,从元朝开始,一直到明、清朝皇帝们以维护江山统治需要,都以推崇信奉藏教为首(当然期间也有反教个例时期,如明代明正德皇帝推崇回教,明嘉靖皇帝推崇道教),藏教同时又神化赋予了当世皇帝们是在世的文殊菩萨身份。嘉德和故宫达古今之宜展上展出的另一幅《丁观鹏乾隆皇帝不二图像轴》,在图中上方的乾隆题跋中,乾隆以自身是图中文殊菩萨与维摩诘论法,文殊菩萨乾隆问“如何入不二法门”,维摩诘以“默然”作答,这就是文殊菩萨与维摩诘间著名的佛教“维摩一默”典故,借此乾隆也证实自己是文殊菩萨化身。再如,故宫藏《乾隆皇帝佛装像唐卡》释文中:“乾隆皇帝笃信佛教,曾奉三世章嘉活佛为师修习藏密,被蒙藏地区尊为文殊菩萨化身的大皇帝。”
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均未对《扫象图》内容详解,实际这是一幅迎请经书,菩萨在道场弘扬佛法的典故。首先,画作下方出场的是带经书刚从瑞兽坐骑下来的罗汉,双手捧经书,文殊菩萨乾隆的一侍者赶紧双手迎请经书,菩萨的另一侍者一边又忙着清扫出洁净道路来迎请经书,菩萨的另一些侍者在清扫大象,菩萨端座弘法,这是一幅描绘菩萨弘法的功德图。
痛失太子永琏后,乾隆皇帝观赏到宫中《明丁云鹏扫象图》内心受到触动,命画师丁观鹏按《明丁云鹏扫象图》临摹转换为乾隆弘法的《丁观鹏乾隆皇帝洗象图轴》,连图中服饰衣纹繁复褶皱都如出一辙。乾隆在《明丁云鹏扫象图》上钤印满自己的印章,并在画作上方御笔题跋长篇跋文,跋文内容:“鹿苑谈经,本无一字,象教指月,乃有三乘,是三即一,何有非无?慧日法云,尼拘律下。大士偃坐,天人和南。见有象者,夫何不扫?彼三十二,真涂毒鼓!”
我把乾隆皇帝跋文全文内容整理出来:释迦牟尼在鹿野苑说法,没有经书,佛法的真谛并非依赖经书,而是通过内心的领悟和体悟。雕刻的佛像虽是引导人们认识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本身。通过象教认识佛法,从而有了三乘的修行法门。佛法的智慧如同太阳般明亮,照亮众生的迷途。佛法教义如同云彩般滋润众生心田。释迦牟尼佛曾在尼拘律树下说法。菩萨以一种自在、安详的姿态坐着,天人等众生都向菩萨恭敬礼拜。菩萨在世间弘法的庄严场景,体现佛法的威德和影响力。看到了象征佛法的“象”,为什么不去扫除它呢?强调人们应该对佛法的象征保持敬畏和尊重,不应该去破坏或忽视它。菩萨应化之身三十二种形象,虽然具有象征意义,但如果人们执着于这些外在的形式,就如同在毒鼓上涂抹,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和执著,偏离佛法的真谛。跋文内容已经说出了乾隆对此画的心声。
乾隆跋文中的:“大士偃坐,天人和南”告诉后人,这是菩萨以自在、安详的姿态坐着弘扬佛法并接受众生的恭敬礼拜。乾隆题跋的时间:乾隆乙丑年嘉平月,又是一个嘉平月与乾隆最爱的第2幅大年初一《岁朝行乐图》同一嘉平月月份,乾隆乙丑年1745年乾隆十年,离太子永琏离别已七载,乾隆皇帝心中承载了太多太多离别悲伤,乾隆皇帝观阅到宫中《明丁云鹏扫象图》,图中菩萨弘法,自身也是文殊菩萨化身,乾隆看到菩萨像身旁红衣童子宛如自己的永琏太子,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想念离别多年的儿子永琏太子,乾隆皇帝命画师郎世宁绘《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轴》把乾隆父子入画,画中依偎在弘法菩萨装父亲乾隆身边的红衣永琏太子,此时的持如意红衣永琏太子象征了画中画中的菩萨身边的护法红衣金童,画中父子共赏画中画明万历《明丁云鹏扫象图》,在这幅饱含象相禅宗深意的画卷中,红衣永琏太子同画中画红衣护法童子奇妙呼应,可谓作为父亲文殊菩萨化身的乾隆对离世儿子永琏太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覆阅故宫著名佚名绘《弘历观月图轴》时,惊奇发现乾隆皇帝的紫色龙袍竟然与第2幅大年初一《岁朝行乐图》的永琏太子紫色太子服相同色,在乾隆身旁茶架上也出现一只明永宣青花莲花茶叶罐,只是未能查到接近的实物资料信息,此只明永宣青花莲花茶叶罐也许已经消失在历史烟云中。
乾隆皇帝与永琏太子相聚出现莲花的画像目前共发现4幅,其中,在所有5幅乾隆皇帝过大年初一《岁朝行乐图》(统称),唯独只有第2幅大年初一《岁朝行乐图》乾隆皇帝身旁茶架上一生最爱的明永乐青花莲花茶叶罐,接着故宫佚名绘《弘历观荷抚琴图轴》乾隆弹琴身旁桌上特意摆放的盛开莲花,再到故宫佚名绘《弘历观月图轴》乾隆身旁茶架上的明永宣青花莲花茶叶罐,和刚发现的《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轴》图中乾隆身旁一对明宣德蓝红莲花卤壶,4幅《乾隆爱琏图》画像场景中出现莲花题材,乾隆借莲爱琏,倾述乾隆着对永琏太子的爱之切情至深。
这一切都是乾隆皇帝精心授意安排,寓意着永琏太子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
《乾隆爱琏图》8幅
北京故宫5幅大年初一《岁朝行乐图》(统称):
1、乾隆1 年1736年佚名《清人画弘历岁朝行乐图像》编号故00006506 尺寸:高度3.84米,宽度1.60米
2、乾隆3 年1738年郎世宁、唐岱、陈枚、孙祜、沈源、丁观鹏绘《郎世宁等乾隆雪景行乐图轴》编号新00013904 尺寸:高度4.86米,宽度3.78米
3、乾隆11年1746年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绘《郎世宁等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编号故00006124 尺寸:高度3.05米,宽度2.06米
4、乾隆12年1747年佚名《清人画弘历古装行乐图》编号故00006477 尺寸:高度2.78米,宽度2.06米
5、乾隆15-18年1750-1753年佚名《乾隆帝岁朝行乐图》编号故00006478 尺寸:高度3.03米,宽度2.06米
北京故宫
6、《弘历观荷抚琴图轴》 编号:故00006476尺寸:高度2.99米,宽度1.56米
7、《佚名绘弘历观月图轴》 编号:故00006517
8、《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轴》 编号:故00005366尺寸:高度1.36米,宽度0.62米
北京故宫参阅图
1.《丁观鹏乾隆皇帝洗象图轴》 编号:故00004794尺寸:高度1.32米,宽度0.62米
2.《丁观鹏乾隆皇帝不二图像轴》 编号:故00004795尺寸:高度1.18米,宽度0.61米
3.《乾隆皇帝佛装像唐卡》 编号:故00006485尺寸:高度1.08米,宽度0.63米
台北故宫
1. 《明丁云鹏扫象图》 尺寸:高度1.40米,宽度0.46米
台北故宫《明丁云鹏扫象图》乾隆题跋全文:“鹿苑谈经,本无一字,象教指月,乃有三乘,是三即一,何有非无?慧日法云,尼拘律下。大士偃坐,天人和南。见有象者,夫何不扫?彼三十二,真涂毒鼓!”
台北故宫《明丁云鹏扫象图》乾隆题跋全文注解:
鹿苑谈经,本无一字:鹿苑即鹿野苑,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初转法轮、度化五比丘的地方。此句意思是释迦牟尼在鹿野苑说法,原本是没有文字的,强调佛法的真谛并非依赖文字来传达,而是通过内心的领悟和体悟。
象教指月,乃有三乘:“象教”指的是佛教以木头刻出佛的形象来感化世人,用“象”来象征佛法。“指月”是说用手指指向月亮,比喻佛法是引导人们认识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本身。三乘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是佛教修行的三种不同途径和境界。此句是说通过象教这种象征方式来引导人们认识佛法,从而有了三乘的修行法门。
是三即一,何有非无:意思是这三乘虽然在形式和修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体的,都指向同一个真理,即佛法的真谛。既然本质是一体的,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非无”,即不存在与佛法真谛相悖的“非有”“非无”等分别和执着。
慧日法云,尼拘律下:“慧日”象征着佛法的智慧如同太阳般明亮,能照亮众生的迷途。“法云”则表示佛法的教义如同云彩般广被天下,滋润众生的心田。“尼拘律”是一种树名,相传释迦牟尼佛曾在尼拘律树下说法。此句描绘了佛法的智慧和教义在尼拘律树下传播的场景,强调佛法的广大和深远。
大士偃坐,天人和南:“大士”指菩萨等修行有成的大德。又“三大士”是指,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士”,是对菩萨的通称。宋徽宗宣和元年曾经下诏书,佛改称金仙,菩萨改称大士,僧人改称德士。“偃坐”表示菩萨以一种自在、安详的姿态坐着。“天人和南”是说天人等众生都向菩萨恭敬礼拜。此句描绘了菩萨在世间弘法的庄严场景,体现了佛法的威德和影响力。
见有象者,夫何不扫:意思是既然看到了象征佛法的“象”,为什么不去扫除它呢?这里是一种反问,强调人们应该对佛法的象征保持敬畏和尊重,不应该去破坏或忽视它。
彼三十二,真涂毒鼓:“三十二”指佛教所说的菩萨应化之身的三十二种形象特征,“真涂毒鼓”则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这些形象特征虽然具有象征意义,但如果人们执着于这些外在的形式,就如同在毒鼓上涂抹,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和执著,偏离佛法的真谛。
北京故宫《丁观鹏乾隆皇帝不二图像轴》 乾隆题跋全文:
维摩默然处,文殊曰善哉。是真入不二,不语义已该。拟向默然会,捉影徒成乖。云何俨作图,声闻笑咍咍。
北京故宫《丁观鹏乾隆皇帝不二图像轴》 乾隆题跋全文注解:
维摩诘与文殊菩萨论法,文殊菩萨向维摩诘问:“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语,一默胜千言万语。文殊菩萨赞叹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通过以沉默体悟禅理,批评了执着表象、追求虚妄的偏差。以世俗的讥笑反衬禅境的超越性,体现禅宗“直指人心”的顿悟特质。
发布于:山东省我要配资-股票怎么开户-便捷股票配资-在线股票配资分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