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八路军与日军冈崎大队之间的围歼战打响在关家垴一带。这场战斗异常艰苦,敌军顽强抵抗、阵地险要,使得兵力虽然占优,但依然攻坚困难,久久未能突破。
彭德怀坚持发起强攻,尽管刘伯承和陈赓劝阻,邓小平也冷静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最终,在彭德怀的一纸命令下,129师的385旅和386旅轮番上阵,官兵们前赴后继,经过两昼夜的激战,伤亡600余人,终于在重重困难下突破敌阵,夺占了关家垴。
然而,这场战斗五年后却成为了争议的焦点。部分人质疑这场战斗是否值得,认为彭德怀过于倔强,可能是情绪化的决策。关家垴战斗,既是一次胜利,也引发了许多反思,成为了战略与情感交织的难题。
展开剩余83%1940年10月28日,冈崎大队约500名日军自黄崖洞西进,穿越黎城、武乡和辽县交界地区活动。日军在夜袭八路军兵工厂未果后,开始南撤,途经武乡蟠龙镇,准备返回沁县。此时,八路军129师刚刚完成榆辽战役的任务,正在蟠龙镇一带休整。彭德怀接到情报后,迅速指挥调集了386旅和385旅等主力部队,同时动用了总部的炮兵团和山炮连,准备包围并歼灭敌人。
然而,在进攻开始前五个小时,日军抢先占领了关家垴和柳树垴两座山头,并迅速构筑起了严密的防御工事。关家垴的地势险峻,北侧是悬崖,东西两面是陡坡,只有南面相对平坦,可以作为进攻方向。日军在山顶建立了机枪阵地和掩体,设下了严密的火力网,防守相当坚固,突袭变得几乎不可能。
此时,385旅指挥官陈赓向彭德怀提出是否等待敌军撤下山来再伏击,但彭德怀坚持“必须打,不打光敌人就不撤。”与此同时,刘伯承通过电话建议暂停进攻,但彭德怀却强调:“敌人增援已经接近,必须速战速决。”两人意见发生冲突,刘伯承警告道:“这样下去,伤亡会非常惨重。”而彭德怀的回答则坚定:“若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129师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此时,左权也试图劝解未果,而邓小平则冷静表态:“这一仗必须打。”他认为,这场战斗不仅关乎军事上的胜败,更关乎八路军在根据地的威信和军心士气。最终,彭德怀做出决定,作战命令没有更改,各部队按预定计划在凌晨3时开始陆续投入战斗,围歼战由此进入白热化阶段。
29日夜,特务团奉命夜袭关家垴主峰,副营悄然登顶,并成功用手榴弹清除了部分日军防御阵地。然而,日军的“窑洞连环防御”让战斗变得异常复杂。日军的窑洞互通,交火中,八路军的伤亡迅速增加。
30日凌晨4点,总攻正式展开,385旅与386旅分别从西北、东北和东南三面发起攻击。由于地形极为复杂,敌人的火力压制使得部队只能单列冲锋。386旅772团在进攻过程中,几乎全连阵亡,只有一个连剩下三名士兵。指挥员蒲大义在艰难情况下坚持组织残兵继续攻击。
385旅769团的进攻路线是西北方向的陡崖,突击队员们使用绳索攀爬至20米高的悬崖,但在上方的斜坡上,遭到日军机枪的猛烈压制,部队被困在壕坎之下,难以推进。
刘伯承到前线实地勘察后,提出了“从黄土斜坡挖掘暗道”的建议,突击队一边佯攻吸引敌火,一边开始在暗道中推进。与此同时,38团虽然已经占领了柳树垴方向的阵地,但由于敌人的反扑以及自身协调失误,30日上午该阵地被日军重新夺回。陈赓组织了四次反攻,两个营反复争夺山头,但由于火力配合不足,战局陷入了僵局。
彭德怀看到伤亡不断增加,决定亲自前往一线观察敌情。在战壕中,他蹬墙举镜,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这一幕被拍摄下来,后来成为八路军英勇战斗精神的象征。
当日下午16时,突击队挖掘的暗道终于打通,突击队从日军背后发起反攻,成功夺回了关家垴的主阵地。柳树垴方向,38团与25团重新组织攻势,经过联合作战最终重新控制了阵地。然而,虽然敌军主力已被歼灭,山头的控制权已归八路军,但村中火力并未完全熄灭,伤亡仍在继续,战斗的局势并没有完全得到扭转。与此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日军增援也正在逼近。
11月1日,约1500名日军在10架飞机的掩护下,开始逼近关家垴。前线报告称,敌援已迫近阵地边缘。此时,冈崎大队的主力大部已被歼灭,山顶控制权在八路军手中。彭德怀与左权果断决定,部队主动撤离战斗,关家垴战斗至此结束。
根据战后的统计,敌军伤亡约400人,冈崎大队长冈崎歉阵亡;我军伤亡600余人,特别是129师两个主力旅减员严重。虽然完成了歼敌目标,但战斗的损失和持久性的争议也随之显现。
关家垴战斗堪称极为惨烈。其代价与回报的平衡,激发了后续长期的争议。1945年,华北工作座谈会上,彭德怀因坚持强攻关家垴遭到批评,部分意见认为他在指挥中过于感情用事,导致部队疲劳过度。彭德怀在会上回应道:“那次确实打得过重了,主要是因为对敌情判断不全面,过于主观。”
毛泽东在回顾此役时指出:“战争总会有伤亡,关键是锻炼部队的战斗力。”他认为,八路军不仅要擅长游击战,还必须具备打硬仗的能力。
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回忆道:关家垴战斗虽然异常艰苦,但却让部队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正规军硬骨头。决死纵队的两个主力团,在此次战斗中锤炼出了攻坚战斗的核心骨干。
彭德怀战后亲自到关家垴,与左权、刘伯承、陈赓等共同检查敌军的阵地布局。刘伯承看着敌人精心构筑的“猫耳洞”和防弹堡,沉声说道:“我们必须学会对付这种工事。”
关家垴战斗无疑实现了战略目标,锤炼了部队的作战素质,打破了敌人的渗透战术,但其付出的代价、战前的判断失误和指挥风格依旧值得深刻反思。这场战斗,既是情感决策的体现,也是战略考量的产物,成为党内外讨论的重要话题。五年后的批评,表明了军队内部的民主氛围,允许不同意见的公开讨论和反思。
关家垴的战斗,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政治与军事抉择的缩影。
发布于:天津市我要配资-股票怎么开户-便捷股票配资-在线股票配资分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